| 明博MINGBO(中国) | > 明博在线官网 > 专题报道 |
千年名园的安全守护密码 |
||||
|
||||
|
在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心,大明湖环境整治与景观提升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名园,在现代化施工进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深基坑毗邻古建筑,多工种交叉作业,传统与现代施工工艺交织。面对这些复杂工况,山东公司济南大明湖项目团队以创新为钥,破解古老园林现代化改造的安全难题,书写了一部从“被动应对”到“全员共治”的安全治理创新篇章。 培育“我要安全”的文化基因 大明湖项目在安全管理上实现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项目团队深知,安全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唯有将安全责任转化为每个建设者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筑牢安全防线。 项目创新构建全员安全责任共同体,打破传统“单点管控”模式。通过推行“安全积分制”,成效显著:隐患自查率提升47%,事故率下降62%。 一位来自泰安的钢筋工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安全是安全员的事,现在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不仅能积分兑奖,更成了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在培育特色安全文化方面,项目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活动。“安全家书”让工人们在规范操作场景下拍摄安全自拍照,附上家人寄语制作成展板;“安全微剧场”由员工自编自演事故情景剧,将枯燥规章转化为生动案例;“隐患啄木鸟”班组竞赛通过设立“金啄木鸟奖”,激发了全员的排查热情。这些活动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安全即尊严”的文化认同。 在此基础上,项目建立了完善的正向激励机制,设立“安全金点子”专项奖,对有效建议给予即时奖励。木工班组长老李提出的脚手架扣件改进方案被纳入标准流程后获得奖励,他欣喜地表示:“一个小小的建议得到如此重视,让大家更有动力参与安全管理。” 通过这些创新实践,大明湖项目成功构建起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的安全治理新格局,为千年名园的修缮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安全保障。 构建全链条隐患治理体系 大明湖项目在机制创新层面,着力构建“发现-处置-预防”的全链条治理体系,通过网格化管理、双闭环机制与平急结合训练三大举措,系统化提升安全隐患治理效能。 项目创新实施网格化隐患巡查机制,将12万平方米施工区科学划分为36个“安全网格”。每个网格由“1名党员+1名班组长+2名工人”组成责任小组,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管理。这一模式使隐患定位精准度提升85%,整改时间由48小时缩短至8小时。 隐患治理双闭环机制是项目的核心创新。通过建立“员工上报-专业研判-分级处置-效果反馈”的处置闭环,配套“隐患溯源-制度修订-培训宣贯-效果评估”的制度优化闭环,实现了问题解决与体系完善的同步推进。运行半年来,同类隐患重复发生率下降76%。 技术负责人介绍说:“双闭环不仅解决当下问题,更推动我们从制度层面消除隐患根源,这在深基坑支护位移隐患的处理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在应急能力建设方面,项目创新采用“安全盲盒”演练模式,随机抽取事故场景开展无脚本演练,并引入VR技术模拟真实灾情。这些措施使一线人员应急操作合格率从68%提升至94%。在今年夏季强降雨期间,应急小组凭借常态化演练积累的经验,迅速处置基坑进水险情,有力保障了工程进度。 数字化赋能安全管理升级 在大明湖项目的工地上,技术创新与流程优化深度融合,推动安全管理实现从传统监管向数字化、系统化治理的转型升级。 项目构建了全方位智能监控系统。在施工全域部署的AI识别摄像头,可自动识别未佩戴安全帽、未系安全带等违章行为,并联动广播实时提醒。针对高空作业等特殊场景,为作业人员配备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心率、血氧等关键生理指标,异常时自动启动应急响应。这套系统运行以来,违章行为发生率下降超过80%。项目还为塔吊等68台大型设备安装多种传感器,并基于AI算法建立预测模型,实现设备“亚健康”状态的提前预警。针对深基坑、古建区和临湖作业等高风险场景,项目部署了物联网监测装置,实现数据异常自动预警、信息直达责任人。在近期管线施工中,系统及时预警土层位移,为应急加固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流程优化层面,项目推行隐患识别“五步法”,通过班前三问、施工前五查、过程三盯等标准化流程,实现隐患排查全覆盖。同时建立“红黄蓝白”四色分级处置机制,确保98.5%的隐患得到及时整改。严格执行的“三不放过”原则,配合“隐患回溯展示墙”的实景教育,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如今的大明湖工地,每位工人都成为安全网络的感知节点,每台设备都接入智能监控系统,传统管理与现代技术共同编织起一张全方位、无死角的安全防护网。 展望未来,项目将继续引入无人机巡检、BIM+安全管理等新技术,但核心始终如一,让安全成为每位建设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大明湖项目的创新实践表明,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安全管理不仅关乎工程本身,更承载着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的责任。 安全管理创新永无止境。在这片千年名园的工地上,每位建设者都在用行动证明,安全不仅是施工的基本要求,更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承诺。让每位参与者都成为文化的守护者,让安全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让传承成为内化于心的责任。 |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