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博MINGBO(中国) | > 明博在线官网 > 专题报道 |
【最美一线员工】扎根大地向苍穹 |
|||||
|
|||||
|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总有一群人如沙漠胡杨般坚韧,根系深植大地,枝干始终向着天空伸展。 孙意森,山东公司济南先行区B5一标项目总工程师,正是这样一位“扎根大地、心向苍穹”的工程人。十五年来,他的职业轨迹正如胡杨的生长,越是向下扎根,越能向上成长。在这片钢筋水泥构筑的天地中,他以严谨为尺、以创新为路、以担当为基,一步步书写着从基础到卓越的奋斗篇章。 大漠淬炼筑匠心 陕西榆林项目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场淬火之战,七百多个日夜的坚守,见证了一个工程人的执着与担当。 项目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施工环境之恶劣超乎想象。每年春季,狂风卷着黄沙扑面而来,能见度不足十米;夏季,50摄氏度的地表温度让钢筋烫得无法徒手触摸;冬季,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中,混凝土浇筑面临严峻考验。在这片广袤的荒漠中,孙意森带领团队既要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抗争,又要在极限条件下突破技术瓶颈。 首当其冲的是高大模板安装的挑战。肆虐的风沙和剧烈的温差让传统方木加固方式难以为继。在简陋的工棚里,孙意森带领团队顶着漫天黄沙进行技术攻关。图纸被沙尘覆盖,他们就一遍遍擦拭;测量仪器频频失灵,他们就靠经验和手工计算反复校核。经过近百次试验,最终创新采用“整块模板+大型实木工字梁”加固方案,将模板安全系数提升30%以上,彻底解决了传统工艺的质量顽疾。 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7米高的坑池扶壁柱钢筋绑扎在强风环境下风险极大。孙意森连续半个月吃住在工地,带领团队对比分析十二种施工方案,开创性地提出“地面整体预制+统一吊装”新工艺。这项创新不仅节约了20%的施工成本,更实现了高空作业零风险。 在榆林的日子里,孙意森始终保持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每天清晨五点,他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工地,即便在风沙最大的时候,他仍然坚守在现场指导施工,沙粒打在安全帽上噼啪作响,汗水在满是尘土的脸上划出一道道痕迹。 “那片荒漠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精神的淬炼。”回顾这段经历,孙意森深有感触。 如今,项目虽早已竣工,但这份在荒漠中磨练出的意志力,不仅成就了一座国家优质工程奖的丰碑,更铸就了一个建筑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攻坚克难显担当 “越是难啃的骨头,越要啃出滋味。”这句朴实的话语,映照出孙意森面对工程难题时的执着与坚韧。 在济南起步区B5一标项目中,地下车库施工成为最棘手的“拦路虎”。该区域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地下水位高、土质松软,传统开挖工艺面临严峻挑战。施工现场气氛凝重,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作为党员,越是关键时刻,越要顶上去。”孙意森带领技术团队住进工地临时板房,开启了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板房内,简易的行军床、堆满图纸的办公桌、几个咖啡杯,构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在接下来的七个昼夜,孙意森带领团队展开细致勘察。白天,他顶着烈日深入基坑,用手指捻起泥土仔细端详,认真记录每一处地质变化;夜晚,板房灯光总是亮到深夜,他伏案研究地质报告,推敲每一个施工细节。 经过深入论证,“分层开挖+型钢支护”的创新方案终于成形。这一工艺犹如为脆弱土层穿上“铠甲”,通过分阶段、分区域施工,既确保安全又提高效率。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孙意森始终坚守一线,总是第一个出现在问题现场,第一时间给出解决方案。最终,该方案不仅成功规避了塌方风险,还使施工提前十五天完成。 如今,这个曾让团队寝食难安的地下车库,已成为社区居民安心停车的场所。每当路过这里,孙意森总会想起那段与团队并肩作战的日日夜夜。 “好的工程不是建在地上,而是建在心上。”孙意森如是说。正是这份对事业的挚爱、对质量的执着,让他在面对难题时总能找到突破,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建设故事。 薪火相传育栋梁 “一个人的力量终有极限,唯有团队强大,方能攻克任何难关。”这是孙意森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工作哲学。 在团队里,他既是倾囊相授的“导师”,也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每当有新成员加入,他都会量身定制“一对一”培养方案。从图纸的细致解读到方案的精心编写,从现场的灵活协调到问题的妥善处理,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 他特别注重培养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即使面对尚显稚嫩的方案,他也从不轻易否定,而是耐心细致地指导修改。年轻技术员小苏对此深有体会。初入职场时,他提交的第一份施工方案存在诸多不足,孙意森没有责备,而是陪他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逐条对照规范进行修改。更难得的是,第二天一早,孙意森就带着他深入施工现场,实地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孙总始终相信,犯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重要的是保持勇于尝试的勇气。”小苏感慨道。如今,曾经青涩的小苏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成为项目技术骨干,这正是孙意森育人理念的最好印证。 孙意森还牵头成立“技术创新小组”,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学习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等前沿技术。在他的推动下,团队通过BIM三维建模提前发现并解决了12处管线碰撞问题;采用装配式内墙板工艺后,施工效率提升40%,同时大幅减少了建筑垃圾。 在他的悉心培养下,这支团队不仅多次获评“优秀技术团队”,还成功申报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更可贵的是,从这支团队走出的技术骨干已遍布各个项目,将孙意森倡导的工匠精神持续传承。 从榆林荒漠到济南新区,孙意森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如今,他依然保持着清晨到工地的习惯,在重要环节亲自把关,为年轻技术员耐心讲解。 “只要工地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在孙意森看来,建筑不仅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组合,更是有温度、有灵魂的艺术品。每一个工程都倾注着建设者的心血,承载着使用者的期望。正是这份敬畏之心,让他在毫厘之间精益求精,在困难面前永不言弃,在传承中凝聚力量,用责任与担当筑就着时代的丰碑。 |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